子曰:“夷狄之有君①,不如諸夏之亡也②。”
【注釋】
①夷狄:古代中原地區(qū)的人對周邊地區(qū)的貶稱,謂之不開化。
②諸夏:古代中原地區(qū)華夏族的自稱。亡(wú):通“無”。
【翻譯】
孔子說:“夷狄有君主而不講禮節(jié),還不如中原之地的沒有君主而講禮節(jié)哩。”
【解讀】
文化是國家存續(xù)的命脈
孔子通過與“夷狄”的比較,闡述了“禮樂”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。在他的思想中,“禮樂”代表的是文化制度,是一種規(guī)范人們行為的典章制度。在他看來,“夷狄”之族都是一些沒有文化的人,不懂得禮儀。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,是很難長久生存的,更不值得贊許。諸夏之國因為有著“禮樂”文明的傳統(tǒng),即便是沒有國君,也能靠這些典章制度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(fā)展,這要比只有國君而沒有“禮樂”制度的“夷狄”之邦好許多。
后人對本章的理解,存在巨大的分歧。主要有兩種說法,一是諸夏不如夷狄;二是夷狄不如諸夏。這兩種解釋雖然截然相反,但卻也各有道理,都能說得通。
第一種解釋是指華夏諸國連“蠻夷”之邦都不如。在春秋時期,東夷、西戎、南蠻、北狄統(tǒng)稱為“夷狄”,都屬于外族??墒牵麄冸m然身為“蠻人”,但還知道君臣有別,社會還算穩(wěn)定。但是,諸夏之國卻競相踐踏禮制,藐視王室,毫無國君之念。有諸侯脅迫天子的,有臣子專擅國政的,完全不講規(guī)矩,無視禮樂的存在,更不要說什么君臣有別了。這種說法是對當(dāng)時“禮崩樂壞”的現(xiàn)實發(fā)出的感慨,意在指責(zé)諸夏之國僭禮的行為。
第二種解釋是說蠻夷之邦雖然也有國君,但是他們不懂禮樂,還不如中原之國沒有國君時安定呢!這種說法意在說明禮樂可以保證社會的穩(wěn)定,闡述了禮樂在文明的傳承中的重要性,本章譯文按此解處理。在這種解釋中,孔子依然將當(dāng)時的夷狄視為野蠻和沒有文化的民族,而華夏眾國則是有文化傳統(tǒng)和民族精神的,即使國家滅亡了,只要有文化和精神的存在,整個民族都會延續(xù)下去。倘若一個民族沒有或失去了文化的傳承,那么這個民族離滅亡也就不遠了。其言下之意是說,道德禮義要比君主的存在更加重要。正所謂無“禮”不成章,無“禮”不成國。
其實,孔子用“夷狄”一詞,并沒有貶低各族的意思,他只是將其視為道德文化方面的代名詞而已。也就是說,夫子將不太重視禮制的人叫作“夷狄”,將重視禮制的人叫作“諸夏”,與地域沒有多大的關(guān)聯(lián)。在他看來,一個不講禮制的國家,人們就不會受到規(guī)范的約束,極易引起社會的動亂。沒有共同道德規(guī)范、文化心理和民族信念,一旦動亂很難恢復(fù)。反過來看,倘若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都自覺遵守禮制,有著共同信念,這個民族或者國家即便動亂,也很容易重建起來!
在本章中,孔子再次強調(diào)了“禮樂”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,以及弱化禮樂會給國家?guī)硎裁礃拥暮蠊?。在他看來,一個不講“禮”的國家和社會,是無法正常運轉(zhuǎn)的。同時,作為現(xiàn)代人,大家也要多進行反思,我們一直聲稱自己為華夏子民,為禮儀之邦,可是究竟還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這些傳統(tǒng)文化呢?倘若我們失去了這些文化的傳承,我們的民族還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嗎?還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