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邙面洛 浮渭據(jù)涇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
誦讀拼音:背邙面洛 (bèimángmiànluò),浮渭據(jù)涇 (fúwèijùjīng)。宮殿盤郁 (gōngdiànpányù),樓觀飛驚 (lóuguānfēijīng)。
注釋:邙(mánɡ):山名, 北邙山,在河南省。
解釋:洛陽北靠邙山,面臨洛水;長安北橫渭水,遠據(jù)涇河。宮殿回環(huán)曲折,樓臺宮闕凌空欲飛,使人心驚。
解讀:背邙面洛,浮渭據(jù)涇
這兩句話描述了東西二京,長安和洛陽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。"背邙面洛"描述的是洛陽,洛陽城背靠北邙山,南面是洛水。在古漢語中一提到背,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,一說面就是南方。中國人講究面南背北,我們尚南,以面南為正位;西方人尚北以北為正位,同樣的羅盤,我們叫指南針,他們叫指北針。古代的地圖都是上南下北,與現(xiàn)代歐式的地圖反著,所以我們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,歷來的衙門口也都是朝南開。
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?這就是我們的文化,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。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,天子的一舉一動就要正大光明,經(jīng)得住南方丙丁火(陽光)的直射,陽光下的影子要正,政者正也,自己正了,才能施政,所以"天子無私事"。
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陽城北的邙山,北邙山海拔250米,方圓200公里,既不雄偉也不高大,但是由于水低土厚、氣候溫和,是理想的風(fēng)水寶地。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歷史上素有"生于蘇杭,葬于北邙"之說。在邙山幾十公里的主地段內(nèi),僅皇家陵園就有五處,分為東周、東漢、曹魏、西晉、北魏五個皇陵區(qū),埋葬著漢光武劉秀、蜀后主劉禪、南陳后主陳叔寶、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,以及賈誼、班超、李密、薛仁貴、狄仁杰、杜甫、石崇、孟郊、顏真卿等名流。古人有詩說,"北邙山上列墳塋,萬古千秋對洛城",一點也不假。此外,"洛陽牡丹甲天下"這是人人皆知的,但是"洛陽牡丹出邙山",北邙山又叫牡丹山,這個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。
洛陽城的南面是洛水,此水起源于陜西的洛南縣、流經(jīng)洛陽城南,然后匯入黃河,所以"背邙面洛"是洛陽城地理背景的描繪。
浮渭據(jù)涇,說的是西京長安的地理位置。西安的左面有渭水,右面有涇河。渭水發(fā)源于甘肅,涇水發(fā)源于寧夏,二水在西安這里匯合后流入黃河。在流入黃河以前,涇水清、渭水濁,水質(zhì)完全不一樣,所以有"涇渭分明"的成語。浮是漂流、漂浮的意思;據(jù)是據(jù)恃、憑據(jù)、靠著的意思。
宮殿盤郁,樓觀飛驚
這兩句話描繪了都城中帝王宮殿的雄偉和壯麗。天子所居之室叫宮,天子所議之堂叫作殿,本來在上古時期宮室通稱,以后宮字才專為皇家所用。殿的本義是泛指高大的房屋,以后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廳堂。
一般來說,殿是議論公事的地方,宮是帝王的生活區(qū)。例如北京皇宮紫禁城的布局,分為前朝后廷、左廟右稷。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: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,屬于外朝;后半部分是后三宮:乾清宮、坤寧宮、交泰宮(殿),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,屬于內(nèi)廷。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廟,太廟(現(xiàn)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);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壇(中山公園五色土)。
宮殿盤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宮殿,盤旋曲折、錯落重迭。盤是盤旋、逶迤,郁是重疊茂盛的樣子。
樓觀是古代宮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,飛是形容建筑物之高,有凌空欲飛之勢。驚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、舌拱不下。說到中國古代建筑藝術(shù),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,非常了不起,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亭臺樓閣。亭子只有頂沒有四壁,是供游人、行人小憩的地方。臺是用土石墊起來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,便于瞭望。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房,四周設(shè)隔扇或欄桿回廊,供遠眺、游憩、藏書和供佛之用。
樓是兩層以上的建筑,《說文》里說,樓者重屋也,是重重疊加的屋子。觀是宮廷大門外面兩層的細高的建筑,是朝廷張貼公告的地方。兩觀之間有一個豁口叫做闕,也就是通往皇宮正門的缺口,后世的觀樓已經(jīng)與皇城的正門融合在一起了。故宮紫禁城午門前面有一個小廣場,廣場的兩側(cè)是宮墻和門樓,這就是早先的觀樓,現(xiàn)在上面有五座閣樓式建筑叫五鳳樓。
樓觀都高入云天,讓人看了觸目驚心。記得李白有一首詩《夜宿山寺》,述說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,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(jīng)樓,他登上去了。憑欄遠眺,星光閃爍,李白詩性大發(fā),曰:"危樓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,不敢高聲語,恐驚天上人"。后人有好事者,將自己家的樓,取名"摘星樓",以言其高。